20 6月, 2012

以影像書寫的父親肖像──林冠名個展《STAR》


繼去年六月於關渡美術館舉辦個展《N年後》的林冠名,今年的二月於伊通公園籌辦了第三次的個展《STAR》,此次展出的兩主要件作品分別為〈下一秒的靜止〉、〈夢〉。甫進入伊通二樓的展間中,觀眾首會看見小型的電子相框中正播送著流行歌手的音樂錄影帶作為楔子,接著從左方大型循環播放的投影作品中,我們看見一名身著正裝、頭髮斑白雙眼卻炯炯有神的男子,在燈光襯托的暗影空間中重複著脫帽的影像。正在不明所以之時才了解到,原來短暫出現在音樂錄影帶中的男子,其便是藝術家的父親林天扶先生。



在過往的許多作品中,藝術家以家人作為創作的題材並非少見,在繪畫史上,有過太多畫家繪製過大量的家人畫像,近來台灣的年輕創作者如蔡依庭則以家中的女性成員為對象入畫。這種肖像的呈現形式,亦如攝影家陳順築也創作過一系列圍繞在自身家庭的攝像作品,袁廣鳴亦在〈消逝中的風景〉系列與去年底個展中〈在記憶之前〉一展等作品中亦將父親、妻女帶入自己的鏡頭下探討某種生死記憶的無常,其他如黃博志也曾以母親離農的背景,做了一系列的訪談、觀念性物件的呈現。「嘿!你爸很帥耶!」,這大概是人們在某些情形下看見林冠名父親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但巧合的是,在林冠名的家庭生活外,其父親作為模特兒亦時常在媒體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且多半是其他人的爸爸,這讓藝術家看見自己的父親出現在螢光幕上時常有著奇異又親切的矛盾感受,於是轉而將其作為此次個展的創作主題,試圖多番地去演繹,將這個名為「父親」卻被注入太多元素的角色得以從具有時效性的消費影像中被解放出來。



回頭說來,林冠名創作歷程的曲線是很有趣的,從早先時期的繪畫創作,到了大三那年轉為用錄像創作,透過個展《無影》、《靜默突襲》所發展出來的一系列以風景和時間作為材料的影像素描,創作出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如:〈時間(呼吸)、〈在記憶中〉、〈未知的海域〉。在過去,林冠名皆採取比較機動的工作方式,帶上小型的機器踏上非特意規劃目的地的旅程,以隨身的機器攝入無意識的大片景色,在飄忽詩意的影像中琢磨著科技視覺下的風景寫生,它們不具特殊敘事功能卻又恍惚憂傷得美好。退伍至今屆一年,藝術家轉向首次嘗試發展敘事性的題材。為了完成這兩件以自己的父親作為敘事主軸的作品,林冠名則一反過去的經驗,除了改採租用大型的攝影器材、收音,並邀請新銳導演鄭乃方作為掌鏡的攝影師,也從個人作業轉為組織一個工作團隊來完成作品,當然,在他嘗試轉換創作手法的第一次個展,我們不會說他成功地掌握了一切,但其仍然有特殊的表現力。特別是在面對個人的創作觀念上,林冠名過去用錄像創作的時候,面對這個時代藝術家必須大量面臨別人的影像與自己所拍攝的影像這件事情上有著麻痺的焦慮感受,在過去,他有意地從作品中把自己作為創作者在場的角色抽取出來,然而這次卻不同於以往,不管是在創作的角度和行動上他都轉變成更為主動的姿態,去研究、汲取父親在其他幾個廣告中的角色進行融合和重新拍攝,除了溫暖的日式料理店師傅、身著運動服跑步的長者,林冠名也找來曾經與爸爸合作的女孩,讓她在新的敘事中尋找他的父親、亦在多個場景中帶入父親日常生活從事按摩工作的真實樣貌,也透過手部的特寫與父親的聲音流露出父子鏡頭外的深厚情感,也展現了「千面父親」的有趣差異。



在這層意義下,電影學者巴贊曾經提出影像本身有將對象從宰制它的空間與時間限制中解放出來,也由於其特有的形成過程讓拍攝對象被分享,也成為拍攝對象本身的複製品。從傳統繪畫的形式來看,這種被從本體認同被剝離數次的肖像,又如同馬內(Manet)曾將同一個模特兒莫涵(VictorineMeurent)畫入多幅不同主題作品中,透過這樣的方式,藝術家同樣地讓自己的父親換上不同裝束、放入不同場景,以攝影機繪製了好幾幅以其為模特兒的肖像,好讓父親在自己的影像下也成為本質相同,卻關於「父親之名」的多重象徵。一方面,林冠名看來藉此提出了在這樣一個無論是觀看或是汰換都極為快速的影像時代,闡示著角色扮演與時間的失效,另外一方面,他讓自己的父親一直在多個影像中的重複出現,也讓影像中的男子──父親,透過多樣的形象與場景中置換的神祕感觸發觀者的好奇心,試圖在這些氾濫影像的剩餘背後讓父親自身的意義得以被呈現,但最終聯繫、並且貫穿在藝術家以及影像主角間的特定親密感也許僅存在於藝術家的認知之中,他特意地讓這樣的「親切」雖仿照廣告的形式,卻又刻意不落入太過商業的影像或是過多複雜敘事裡,卻也切斷了可以放大父親身分界線落差的戲劇張力,反過來操作戲劇張力也不見得就會落進俗套。而是,正處於創作方向轉折的林冠名透過父親的形象被宣傳性很高的廣告複製的這個事實中,藝術家的確發想一些有趣的概念,但在思考創作影像與大眾媒體影像間的差距,面對自己所用的媒材特質,以及其使用影像處理「人物肖像」或偏向敘事性題材的美學語言上,甚至是影像的功能上,是否未來能夠延續脈絡更為清晰的探討和思考。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