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9月, 2012

《四不像-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



德先生不在   李俊峰+梁御東, 攝影   20'×24' (9 pcs.), 2010 


從2008年起,由深圳何香凝美術館主與總策展人馮博一自每年皆進行的「兩岸
四地藝術交流計畫」,以藝術為名去建立地緣文化意義上的交流機制,隨著每
年設定不同主題、方式連結中國大陸、港、澳、台四地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展
呈。

無論是先前2008年的《出境》、與2009年《蝴蝶效應》邀請台灣藝術家陳敬
元、吳達坤、吳季璁、姚瑞中參展、或像是去年於關渡美術館的《1+1》,是
由兩地策展人選出互相搭配為一組的藝術家共同在一個子題下互為對話呈現展
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如香港藝術家蘇約翰的軟雕塑與沙、澳門藝術家百強的現
地製作,姚仲涵大型的聲音裝置等等。本次2012年更延續交流本計畫邀請大
陸、香港、澳門、台灣等四地的策展人,他們分別為:負責中國單元的澳門策
展人陳育強、負責香港單元的台灣策展人張晴文、負責台灣單元的澳門策展人
朱焯信、負責澳門單元的中國策展人林帆。整個展覽運作的方式由受邀的策展
人至當地勘察,最後決定策展主題與選定三到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去呈現各自感
興趣的異地藝術生態。《四不像-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2012)》展覽共
14位藝術家參與,其中多選出為19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創作者,內容共展出
22組件作品,類型涵括攝影、油畫、錄像、裝置、行為記錄等。在這樣的展覽
中,除了作為文化外的旁觀者,策展人必須在深入理解彼此社會中的共通的議
題,將當地正在發生的藝術場景轉化為展覽的主題內容。一方面並不同於上一
屆的《1+1》,讓兩人一組的藝術家從形式上去共呈,而是讓《四不像》一展
切成四個脈絡完全趨於議題化, 也正因為如此,透過最後展覽呈現的具體形式
與內容完全展現了四個不同策展人的觀察力與策展概念的完整與否。

城市導覽的練習:奧克蘭   余政達, 單頻道影像裝置   7’38”, 2011 
首先,香港的策展人陳育強以《哈囉!陌生人》為題去展現中國大陸現今善變
的一代背後的文化標籤與軌跡,選出了四個中國的藝術家胡筱瀟、章清、郭
棚、陸揚,其中更以章清的兩件錄像作品〈人民的書記〉與向〈湯姆·史密斯
學習〉,在這兩件作品中,章清以監控攝影設備拍入典型的80年代宣傳領導
幹部的手法去呈現優秀的領導偶像、理想的工人去隱敘中國社會與教育中特製
的意識型態,無論是政黨組織紀律與人民的關係,以及胡筱瀟的〈小馬過河〉
與〈永動機的幻影為什麼還在徘徊?〉兩件,前者轉化中國童話經典,後者將
80年代初期文革過後的年代下「黑板報」宣傳資料中所常見的科技、教育等平
面圖騰立體化後的裝置。澳門策展人朱焯信在台灣單元《時間.人物.地點》
將錄像定位為敘事性的記錄媒材,分別選出了牛俊強〈即使她們從未相見〉、
余政達〈城市導覽的練習: 奧克蘭〉,林俊良〈脫軌震盪〉三人的錄像作品。牛
俊強的作品一直都是感性的,在「即使她們從未相見」,他讓素未謀面的跨國
女孩們依照看著對方的照片想像對方的生活習慣與際遇;余政達則是藉由像是
主持一個旅遊節目的歡樂場景去咀嚼他一直以來對於語言掉格的落差;林俊良
的作品是在非常數位的脈絡下去將錄像的角色退居幕後,而讓聽覺與破碎的聲
響主導,讓音軌去主導整個視覺呈現的剪接方式與最終的影像是如何被創造出
來。中國策展人林帆則以《半空幻景》為題選出澳門藝術家吳方洲、陳嘉強、
黎小傑三人的作品,討論一個如澳門這樣一個依靠賭場、商業娛樂快速城市化
之地,現實經濟繁榮交錯的擬像中的多元文化下,藝術家如何表達自己生存的
想像。而這個展覽在整體呈現上不僅在文本的脈絡上連結出現了斷裂,不僅難
以識得藝術家作品在呈現現今澳門藝術家的世代特色,在這樣以議題分野的展
覽中可謂難關痛癢。
《我們的萬言書》第五冊(封面繪圖)   陳素珊, 紙本
四色印刷   84.1 x 59.4 cm, 2010 
四個不同子題的展覽中,其中最為特別以及有趣的便是由台灣策展人張晴文所
提出的《B計畫》,她有意地去選出80年代後出生、成長於97年回歸之前,身
分意識上處於「最後一代港英殖民與第一代中國香港人夾縫之間」的年輕藝術
家。他們對於社會現狀有極多行動參與和意見反應,並且在面臨種種政治與經
濟以及複雜社會的現象,他們不僅親上火線表態,並且在無法自由表達的窘
境之下,依舊積極地創作來面對以及回應社會中衝突。參展的藝術家李俊峰展
出其分別與梁御東和龐一鳴合作的兩件攝影作品:〈德先生不在〉與〈反霸
權〉,前者記錄了從香港利東街保育戰、保衛天星皇后碼頭運動,到保衛菜園
村與八十後反高鐵運動,無不反映這未盡民主的城市的根本矛盾。他們以〈德
先生不在〉的標誌作為隱喻去控訴政府繼續傾斜商家財團,無視民意,為發展
而毀滅社區;而〈反霸拳〉這件作品幽默地以藝術家身體展演練功秘笈「反霸
權八式」及「社區心法篇」上下兩部,並配有口訣的方式去呈現,人們在這社
會中如何有效的修煉,其中幾式如:「團結行動」、「關心政策」、「不求盡
賺」等,不只是藝術家詼諧的身體語言與為了口訣設定的特殊動作與行動皆讓
人莞爾一笑;羅至傑的三件作品〈默〉、〈動態雕塑〉與〈星〉,皆以跨材
料的方式呈現,〈默〉將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靜默的聲音剪接成輯,
〈星〉則是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收集了48顆路人手繪的星星,轉而編織成一個星
空以獻給很久沒有看過滿天星星的都市人。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張晴文在這個展覽中,選入了不少作品是與香港社區營造
的藝文組織「活化廳」有關的藝術家,「活化廳」是一個是一個由香港藝術發展
局資助的非牟利藝術組織,成員皆為當地活躍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持續地以不同
主題的藝術交流計畫、展覽與工作坊、現地考察等方式去實驗「社區」與「藝術」
彼此活化的可能性,建立可以討論與結盟的平台,也熱血地盼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讓香港人能夠對於社區生活、城市文化、政治等議題有更多的關注。
在這個層面下,參展的藝術家陳素珊則展出多件紙本水彩與物件印刷的插畫,
每一件皆以輕鬆、溫和的一如插畫一般的筆觸去繪出各種社會事件,如:
〈反地產霸權〉、〈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購物袋、〈清潔香港〉、
〈鐵怒沿線—篳路藍縷〉紀錄片的封面、〈石崗菜園村地圖〉,甚至是有著「天安
門廣場是全世界最乾淨的廣場」標語的手繪海報,而海報內的插畫人物是在天安門
廣場清除著地上口香糖的蒼白清潔工。陳素珊的作品表面看來最為輕巧,卻帶觀者
境。最後,藝術家姚妙麗在她的攝影與行為〈送(I): 送你一個無敵海景〉、
〈送(II): 送你一陣手提涼風〉、〈送(III): 送你一平方呎的黑暗〉三件作品
中,她以三個行動去揭開香港市民所面對的居住問題:第一件則是將港邊美麗
的大型海景攝影作品送給住在香港狹窄小單位的居民,讓住戶掛在家中最顯眼
的地方欣賞海景;其二則是利用她把小型手握電扇所製造的涼風,送給老區南
昌街被高樓影響的住戶;其三她用一呎X一呎的膠板所製造的黑暗,送給居住
在受光害影響單位的租客。而另外一個展間也同時展出李俊峰與活化廳等組織
合作的影像〈流動酒吧大作戰〉,他們將游擊的流動啤酒攤領上街分送給居民
與路人,配著音樂與歡笑,並且在展間內掛著革命的標語與旗幟以表態度。

此展覽進行四地巡迴計畫,自2012年5月19日起自巡展首站北美館展出至7月
15日,之後陸續於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香港奧沙藝術空間、深圳何香凝美術
館等地依序展覽,預計於2012年11月18日完成整個展出計畫。而透過這樣四個
不同子題的展覽,一方面我們透過其中議題去看見四地藝術的不同脈絡,也同
樣地看見來自四地的策展人從怎麼樣的開放角度和自身的背景去跨國呈現這四
地的藝術風景與想像。這不只是一個集合展,而是在藝術創作如何去反映生活
這樣的反思背後,你選擇如何去透過關照他人的生活,並且做自己的選擇。
(本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七月號,圖版提供:北美館)

沒有留言: